欧美精品在线一区二区-亚欧免费视频-人人插人人看-美女黄18以下禁止观看|www.gamekou.com

中國建筑業協會會長王鐵宏:回望40年改革歷程 再創新時代建筑業發展輝煌
發布者:蘇科建工     瀏覽次數:2505

各位代表、各位來賓:

今天,我們在這里隆重紀念建筑業改革開放40周年,值此機會,我向為建筑業改革開放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建設者表示誠摯的敬意!向關心和支持建筑業發展的各方面領導表示衷心感謝!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開始全面推進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1980年,鄧小平同志關于建筑業和住宅問題的談話,明確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指出“在長期規劃中,必須把建筑業放在重要地位”。1983年,六屆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在城市各業中,建筑業可以首先進行全行業的改革”。1984年,《國務院關于改革建筑業和基本建設管理體制若干問題的暫行規定》出臺,建筑業作為城市經濟改革的突破口,在國家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率先進行全面改革。40年來,建筑業的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生產力水平空前提高,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一、改革開放促進了產業轉型優化

1、勞動用工制度改革構建了多元化勞動力結構

1984年開始,建筑業對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用工模式進行徹底改革。1987年建筑業企業開始使用成建制務工人員。1995年通過發展建筑勞務企業、建立勞務分包制度。建筑業用工制度改革增強了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的能力,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2017按建筑業總產值計算的勞動生產率近39萬元,是1984年的64倍。

2、產權制度改革優化了所有制結構

 1980年全國共有6604家建筑業企業,其中國有1996個,集體4608個,分別占30.22%和69.78%。改革開放后,建筑業不斷深化產權制度改革,構筑了國有企業為骨干、民營企業為主體,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行業生產力特點的所有制結構。2017年,建筑業企業8.8萬個,其中,國有控股企業完成總產值67756億元,占全行業總量的31.67%;股份制企業從業人員占全部企業一半以上,成為我國工程建設的中堅力量。

3、發展方式發生了根本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建筑業企業生產經營方式由單純的工程施工,向投資、開發、建設、置業等多元化的經營方式轉變。以設計施工一體化為核心的工程總承包模式逐步推廣。一些大型企業已形成以資本運營為先導的全產業鏈企業,成為帶動經濟增長和相關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2017年全國建筑業企業實收資本36442億元,是1998年的16倍;資產總計204664億元,是1998年的17.2倍;BT、BOT等融資建設的方式日趨普遍。

1987年,建筑業推廣“魯布革”經驗,改革按企業行政建制組織工程項目施工的生產方式,實行按工程項目配置資源的“項目法施工”模式,極大釋放了建筑業的生產潛能,節省了大量建設投資,為應對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工程建設需要發揮了重要作用。2017年,全國在施項目和新開工項目分別達到88.94萬個和64.73萬個,分別為1995年5.26倍和6.28倍。

4、制度法規建設不斷完善

隨著建筑業改革深化,國家逐步建立完善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如《建筑法》、《招標投標法》、《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等;政府的監管方式由對企業的直接管理轉向以質量安全管理為重心,以誠信體系建設為手段的市場監管。

5、管理體制逐步健全

建筑業管理由計劃經濟時期政府對企業的部門管理轉向行業管理,各級行業協會普遍建立起來。按照“放管服”和“規范行為、反映訴求、提供服務”的要求,形成了政府行政管理與行業自律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6、標準規范體系日漸完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工程建設標準規范水平不斷提高。目前,國家建設工程標準規范達到1256項,分別是1979年和1984年的18.7倍和7.8倍;行業標準4837項,分別是1979年和1984年的41.4倍和6.2倍。建筑業自主創新能力增強,企業標準層出不窮,團體標準方興未艾。

二、改革開放促進了建筑業持續高速發展

一是產業規模快速壯大。2017年,全國各種類型建筑業企業已超過30萬家,從業人員達到5530萬(比1980年增加7.5倍),建筑業總產值達到21.4萬億元(比1980年增長745倍)。

二是技術水平穩步提升。40年來,我國建筑技術從研發、標準到應用都得到了飛速發展。建設工程的結構形式、結構高度、結構跨度不斷刷新,新型建造技術不斷創新。高層與超高層建筑、大跨度空間結構、大跨度預應力混凝土結構、預制裝配式建筑、大型復雜地基基礎、高強鋼筋與高強高性能混凝土應用、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計算機設計軟件與BIM信息化、建筑機械化施工設備與裝備技術等都達到國際先進技術水平。深水港建設、巨型河口航道整治、航道系統治理以及大型機場工程等技術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在超高層建筑、高鐵、公路、電力、港口、機場、油氣長輸管道等方面形成了比較優勢。三峽、北京奧運、青藏鐵路工程,以及上海中心大廈、洋山深水港碼頭、港珠澳大橋和即將建成的北京大興機場等舉世矚目的標志性工程成為行業的驕傲。

三是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年來,建筑業“走出去”的前景更加廣闊。根據美國《工程新聞紀錄》(ENR),2017年中國內地共有65家企業入選國際承包商250強名單,數量已連續三年居各國首位。2017年,我國企業對外承包工程全年完成營業額11383億元,同比增長7.5%;新簽合同額17911億元,同比增長10.7%。

建筑業是最早開放的行業之一。中國建筑業的比較優勢與國際管理經驗相互融合,加快了中國建筑業國際化進程,造就了一批國際國內一體化經營的世界一流企業。2018年ENR全球承包商250強前10位有7家中國建筑業企業。

三、改革開放提升了建筑業的社會貢獻

一是支柱產業的作用更加明顯。40年來,建筑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不斷提高。2017年,建筑業增加值達到55689億元(占GDP的比重為6.7%),為1978年的400.6倍。

二是支持了經濟社會發展。40年來,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快速增長。基礎設施建設跨越式發展,民生領域投資比重提高,住宅建設規模大幅增加。建筑業迎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改變城鄉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突出貢獻。1985~2017年,全國房屋建筑竣工面積累積達到512億多平方米。截至2017年末,我國軌道交通運營線路總長度4484公里、鐵路總里程12.7萬公里、公路總里程477.4萬公里、民航機場228個、醫院31056個、普通高校2631所,分別是1978年的190、2.46、5.36、3.26、3.34、4.4倍。

三是質量水平顯著提升。40年來,隨著我國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建設工程質量穩步提升。以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國家優質工程)為代表的一大批精品工程,代表了當代我國工程質量的最高水平,其中很多工程更彰顯了“中國建造”的卓越內涵。同時,境外工程“魯班獎”也已成為一張靚麗的名片,助力建筑業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截至目前,共有2000多家企業承建的2246個工程榮獲“魯班獎”、109個工程榮獲境外工程“魯班獎”。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建設工程質量水平顯著提升的集中體現。

四、繼續深化改革開放推進新時代建筑產業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提出了新目標和新要求。建筑業如何在“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實現轉型升級,是當前我們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也是總結行業40年改革經驗的意義所在。總結經驗是為了認清當前、把握未來,改革發展與轉型升級是認清當前、把握未來的重要思考。

國辦《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就建筑市場模式改革以及政府監管方式改革等作出了明確規定。這些改革都是深層次的,方向是正確的,效果令建筑業期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真槍真刀推進改革”,要“抓住突出問題和關鍵環節,找出體制機制癥結,拿出解決辦法,重大改革方案制定要確保質量”。現在,關鍵就是看這些改革“怎么落地,什么時候落地”,我們關注后續一系列的配套文件。

建筑業轉型升級要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攻方向,要以綠色發展為核心,全面深入地推動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超低能耗被動式建筑發展等以及推廣綠色施工、綜合管廊等實踐。這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我國在這方面潛力巨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經濟增長點”。

把握未來,其中的核心是數字技術對建筑業發展的深刻廣泛影響。研究BIM及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及3D打印、VR/AR、數字孿生、區塊鏈等對建筑及建筑業(包括項目管理、企業管理、行業管理)的深刻影響。關于數字建筑業,是一個實踐層面的科技發展問題,很多建筑業大企業的主要負責人充分重視該領域科技創新發展,率先在項目管理、企業管理中綜合應用數字技術。這是我國建筑業與一些發達國家建筑業并駕齊驅的領域,很有可能是中國建筑業引領世界建筑業發展方向的領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國際競爭新優勢也越來越體現在創新能力上。誰在創新上先行一步,誰就能擁有引領發展的主動權”,“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競爭,如果科技創新搞不上去,發展動力就不可能實現轉換,我們在全球經濟競爭中就會處于下風”。

認清當前、把握未來,我們要重點關注幾個問題。

關于裝配式建筑發展。我國現有的傳統技術雖然對城鄉建設快速發展貢獻很大,但建造方式的弊端亦十分突出:一是粗放式;二是用水量過大;三是工地臟、亂、差,往往是城市可吸入顆粒物的重要污染源;四是質量通病嚴重,開裂滲漏問題突出;五是勞動力成本飆升,招工難管理難質量控制難。這表明,傳統技術已非改不可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筑。經過10多年的艱苦努力,我國裝配式建筑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很多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推廣裝配式建筑發展,上海市引領了發展方向。上海經驗重要的一條就在于上海市委市政府在發展裝配式建筑這項重要工作上真明白、真想干、真會干。敦煌文博會主場館是工廠化裝配式發展的經典范例,中建總公司僅用8個月的時間就又好又省又快地建成了,不但結構裝配化、機電設備裝配化,裝飾裝修也裝配化,總體裝配化率達到91.92%,創造了新的“敦煌奇跡”。建筑業企業正面臨抉擇:一是要不要發展裝配式建筑;二是發展什么樣的裝配式建筑;三是以哪個城市為中心發展裝配式建筑;四是如何更好利用城市人民政府的鼓勵政策發展好裝配式建筑。

關于市場模式變革。國家大力推行PPP模式,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如何推動民營建筑業企業參與PPP項目?一是地方政府應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加大對民營建筑業企業的扶持力度,通過調研我們認為各地應學習借鑒江蘇的經驗做法;二是民營建筑業企業要發揮自身特點,聯合優勢互補企業參與PPP項目,隨著省、市、縣級PPP項目的廣泛落地,民營企業參與PPP項目的機會將增加;三是民營建筑業企業可采用設計施工總承包模式,積極介入已落地實施的PPP項目,承攬其總承包業務。國辦19號文明確鼓勵EPC模式,關鍵在于形成真正意義上優化設計、縮短工期、節省投資的甲乙雙方理性契約關系。PPP則是更深入的改革,是投資方式改革的深化,必然產生公共投資項目全面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的改革效果,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可以斷定,真正意義的PPP必然需要EPC,真正實現EPC則必然需要建筑產業綜合技術的全面創新和提升。相信,這將會是經濟新常態下轉型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供給側改革創新的必然要求。

關于“一帶一路”倡議。“一帶一路”倡議將對建筑業帶來深刻影響,將覆蓋全球63%約44億人口、29%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沿線國家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普遍處于經濟高增長時期,基建需求龐大,開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廣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優先建設領域,這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一帶一路”倡議是大格局、大思維,許多建筑業企業積極踐行,“借船出海”、“抱團出海”、“融入當地”、“深耕細作”,取得了很多令人鼓舞的經驗。我們鼓勵更多企業爭創境外工程“魯班獎”。

關于雄安新區規劃建設。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雄安新區建設將對建筑業轉型升級起到跨越性的促進作用。如何規劃建設好雄安新區?各行業都在建言獻策。我們認為,雄安新區一定要全面實現綠色建筑,大力推廣裝配式與超低能耗的被動式建筑,要實現綠色施工,把握好“大中水回用”的節水戰略,把握好城市綜合管廊規劃建設,雄安新區要引領數字城市、數字建筑以及數字建筑業的發展方向。雄安新區一定會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典范。

各位代表,新時代成就新偉業,新偉業造就新英雄。讓我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按照黨和國家的戰略部署,進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銳意進取、扎實工作,加快建筑產業現代化進程,實現高質量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再創新時代建筑業發展新輝煌!

  相關動態  返回列表

蘇科建工集團限公司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8 suke-grou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蘇ICP備18021641號